文学

文学
国民政府
慧百科 • 
中国国民党建立与领导的中央政府。前身是1923年3月在广东成立的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大元帅府(即大本营)。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7月1日,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一般称之为广州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长汪精卫(1926年3月20日以后谭延闿代理)。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迁到武汉,被称为武汉国民政府,简称武汉政府,政府委员会主席仍是汪精卫(1月至4月谭延闿代理)。直到1927年7月15日以前,广州、武汉的国民政府是革命政府,是国共合作的政府。
文学
土地改革
慧百科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的变革。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称为土地革命,其后概称土地改革。旧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社会前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认真研究农民问题,把土地制度的变革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农民运动开展起来的地区曾进行减租、减息、减押斗争,1927年上半年,个别地区有过分田活动。
文学
当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慧百科 • 
当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成名作,是一篇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的小说,其中的叙述者“我”以回忆方式构建起一个叙述框架,并完成对自己插队故事及破老汉故事的讲述,进而实现了作者与清平湾的一次精神对话。
文学
千古词帝——李煜
慧百科 • 
千古词帝——李煜李煜,字重光,25岁嗣位南唐国主,39岁国破为宋军所俘,囚居汴京三年,被宋太宗赐药毒死。他多才多艺,诗文书画音乐,均有很高造诣。今存词30余首。其词在题材内容上前后期虽有所不同,但无论前期后期,又有其一贯特点,那就是“真”。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节制。他的后期词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也不加掩饰。代表作有《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
文学
魏晋清谈
慧百科 • 
东汉中后期,清议之风极盛,或品核公卿,裁量执政,抨击宦官专权的弊端;或品题名士,臧否人物,成为徵察辟举的根据,批评的标准以儒学名教为依归。党锢以后,名士傥言讥评时政的风习渐趋消歇,清议转变为清谈。魏晋清谈的主要内容也有两项,一为品藻人伦。虽其标准与汉末有异,越来越鄙薄实务,标榜放达,且日益和九品中正制相结合,但品题的基本形式所变无多。此类清谈可谓清议之别称。二为讲说玄理。它不复拘守儒教旧旨,而崇奉《易》、《老子》、《庄子》为经典,号称“三玄”。此类清谈实即玄学之别称。这是构成魏晋清谈的核心部分,与汉末清议的性质已迥然不同。玄学清谈的议题,主要有才性四本之论、言尽不尽意之论、声有无哀乐之论、贵无崇有之论等。名士多手执麈尾指划,以助谈锋。清谈时,一般分主、客两方,谈主先正面阐述自己的意见,称“通”;谈客随即针对其论题加以驳诘,称“难”;一通一难,合称一“番”。谈士可一人自为主、客,可二人互为主、客,也可主客辩论数番,而由第三者最后总结。魏晋玄学清谈的嬗递,大体呈现四个阶段。曹魏后期以王弼、何晏等正始名士为代表,援道入儒,以《老》解《易》,以《易》《老》解《论语》,虽口谈玄虚,而志在用世。魏末以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为代表,兼重老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佯狂避世,行为放诞,清谈与纵酒相结合。西晋以王衍、乐广等中朝名士为代表,笃重庄学,却又沉湎于情欲;热中贵无、崇有之辩,而又渐入油滑之途,甚至信口雌黄,随时更改义理。东晋以许询、孙绰等过江名士为代表,多留连山水,不问世务,出现了名土与和尚深交、谈玄与谈佛合流的风尚。及至南朝,清谈愈加空洞无物,风气虽盛,实已接近尾声。关于魏晋清谈的资料,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一书所记最详。后人的研究专著,有范寿康《魏晋之清谈》和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二书(商务印书馆);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第三卷亦有全面论述。
文学
影视剧本的写作《影视剧的结构》文学写作
慧百科 • 
影视剧的结构所谓影视文学的结构,就是剧作家根据各自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通过影视思维的独特手段,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冲突等进行有机的安排与组织,以期能将故事用最有效的方法表达出来,让观众有兴趣地去欣赏。简言之,就是影视剧本独特的叙事方法及总体构成形式。在写作过程中,写作的第一笔是结构的开始,写作的最后一笔是结构的完成。一部剧作的结构是否缜密,是否和谐,是否具有创造性,是衡量它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志。完美的结构能使作品主旨的揭示深入人心,人物形象鲜明感人,并且结构自身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
文学
静静的顿河
慧百科 • 
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名著。这部长篇小说共分四部。第一部的事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终于一九一六年;第二部的时间是一九一六年十月至一九一八年,描写了二月革命,利尔尼洛夫叛乱,十月革命,顿河内战;第三部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为一九一八年春至一九一九年五月,写了国内革命战争中对南方白匪的斗争;第四部写的是一九一九年春至一九二二年,描写了白匪的覆灭和顿河地区苏维埃政权的胜利。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他生在顿河沿岸鞑靼屯的一个富裕的中农家里,他具有许多优秀品格:勤劳、勇敢、有才干,是一个性格完整的劳动者;但是,在急骤转折的年代里,由于出身的原因和其他诸种因素,使他既不能象珂晒沃依那样毫不动摇地投身革命,也不能象小李斯特尼茨基那样顽固地倒向反革命,他有时受革命的影响投身于红军,并且立过战功;但是,旧的传统观念,对革命的不理解,“第三条路线”的蛊惑,又使他脱离革命,甚至成为白匪军官,直至当上师长,成为屠杀人民的罪人。他的内心世界非常复杂,他始终是个真理的探索者,他不断地追求,但始终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在爱情生活上他也经历了痛苦的过程。他热恋婀克西尼娅;她有着深挚的感情,充沛的精力,甚至有些放荡,但对葛利高里的爱情是纯真的。葛利高里虽然迫于父命和娜塔利雅结婚,并且生儿育女,但是,他的心却完全给了婀克西尼娅。在战争的颠沛中,婀克西尼娅跟随着葛利高里,不幸中流弹死去,这对于葛利高里是最后一击。葛利高里走投无路,将装器全部扔到了顿河里,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唯一的愿望是看看自己的儿子……。作家本人不同意把他的这部史诗性作品看成是一部哥萨克的风俗画,它反映了时代的巨大变迁,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在每个人心灵中所起的反响。作品全面地考察了历史的发展,探讨了人与世界、战争与和平、个人与群众等重大问题。正如他在本书英文版序言中所写的:“如果英国读者通过这种对于欧洲人陌生的哥萨克生活的描写,逐渐看到另外一点,即由于战争和革命而在生活中和人的心理上所引起的巨大变化,那么,我将会感到很高兴。”这部作品于一九六五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还没账号?马上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已有账号?快去登录>>

注册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