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文学
战争与和平(1864—1869)
慧百科 •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全书四卷及尾声共十七部,三百六十一章,近一百四十万字,可谓俄国文学史上卷帙浩繁的巨著。托尔斯泰面对农奴制改革后黑暗腐朽的现实,企图从历史探索中寻求答案,于是一八五六年想写一部关于十二月党人的中篇小说。可在追溯十二月党人根源时,作家的注意力却完全转到俄国一八一二年反拿破仑战争的胜利之中,但也没有回避一八〇五——一八〇七年间的失败。托尔斯泰经过十三年的酝酿,其中包括六年的紧张创作,终于写出了反映一个时代的长篇,实现了他从历史角度来解答现实社会迫切问题的愿望。《战争与和平》描写了一八〇五——一八二〇年间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以俄国人民一八一二年反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为中心,以罗斯托夫、包尔康斯基、库拉根和别素号夫四个贵族家庭成员的生活为情节发展线索,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展示了十九世纪初俄国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赞扬了俄罗斯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爱国主义激情和勇敢、坚韧、顽强及为祖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也谴责了拿破仑的侵略战争。小说中刻划的人物达五百五十九人之多,其中贵族青年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号夫,是两个最重要的形象。他们憎恨贵族上流社会的庸俗和空虚,严肃而痛苦地探索人生的目的和社会的出路;他们都不同程度的经历过精神危机,产生过迷惘和厌世情绪。但又都在爱国激情推动下,参加了保卫祖国的血战,跟普通士兵接近,净化灵魂,获得道德更新。只因安德烈过早在战场牺牲,才中止了精神探索,而彼埃尔最后走上了同反动派斗争的道路。安德烈和彼埃尔的共同特点是以不同个性具体表现在各自的探索形式中,他们是作家理想的贵族青年,作家为他们在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唱赞歌,实际上是在为贵族青年指出道路,出发点无疑是保存贵族阶级。娜达莎也是作家道德理想的化身,是小说中最出色的妇女形象。这部小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歌颂俄罗斯民族的爱国激情和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正是为了解决眼前事变中民族和国家命运的社会力量,具有巨大的现实教育意义。同爱国群众和理想贵族青年相对照,作家还以尖锐笔锋揭露和批判了宫廷显贵和追名逐利的官僚贵族。《战争与和平》以宏大的结构、严整的布局、众多的人物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使小说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它的问世给俄国文坛增添了新的光彩,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托尔斯泰也因之跨进世界文学之林。
文学
马援据鞍的解释?马援据鞍的典故与出处
慧百科 • 
马援据鞍的解释?马援据鞍的典故与出处 《太平御览》卷二七四引《东观汉记》:“马援,字文渊,建武二十四年,威武将军刘尚击武陵五谿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后以此典表示人老当益壮,思建勋业。北周·庾信《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虽复廉颇强饭,马援据鞍,求欲报恩,何能为役?”南朝梁·陆倕《张侍中启》:“实欲强饭据鞍,自穷心力,濡足磨须,少报洪私。”宋·陆游《谢周枢使启》:“而某少颇激昂,老犹矍铄。志士弗忘在沟壑,固当坚马革裹尸之心。”
文学
结构主义文艺批评
慧百科 • 
结构主义是囊括人文科学各个领域——语言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文艺学等的一种认识、研究事物的新方法,是一个带有综合性的学派。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它于本世纪五十年代流行于法国,但作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却早已有之,这种方法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瑞士语言学家斐迪南·德·索绪尔。他首先把结构主义方法运用于语言学的研究,提出要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根据构成语言现象的各种成分的相互关系(同时性),而不是依据其历史演变(历时性)去考察语言的方法。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语言学派是结构主义产生的第一站,三十年代结构主义研究活动的中心转到捷克斯洛伐克,形成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首先提出结构主义这一术语。这是结构主义形成的第二站。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比利时血统的法国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对南美土著居民生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的体系。他的学术实践活动和研究成果,对结构主义的终点站——法国结构主义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国结构主义在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自己的代表人物。除了哲学家兼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之外,还有文化史家福柯、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美学家兼符号学家巴尔特、马克思主义研究家阿尔杜塞以及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德雷达等。结构主义在文艺批评领域取得的成就最大。法国结构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除巴尔特外,还有托多罗夫和格雷马斯。他们对文学作品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各不相同,但也有共同的特征,即批评的内在性和抽象性。他们都主张批评从具体作品出发,反对把任何外在因素,诸如历史事件、社会思潮、作者生平,作为分析文学作品的依据。他们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作品的内在联系决定的,所以,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分析作品内在的抽象的结构。这种结构的具体特点,被巴尔特在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一书中作了集中而详尽的说明。巴尔特把叙事作品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级)即功能层、人物层和叙述层。并在三个功能层的基础上把叙事作品在语言上分为两个基本程序,即分割(分节)与归并(结合),认为叙事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就是在这样一种结构和语言系统中被揭示出来的。
文学
不拘礼法,生性放达——竹林七贤
慧百科 • 
不拘礼法,生性放达——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在文章创作上,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以嵇康的成就最高。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和阮籍的《咏怀》诗82首颇负盛名。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文学
“大学才子”作家
慧百科 •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因为他们都受过大学教育,非剑桥即牛津毕业,又年轻,又有才华,故称“大学才子”作家。他们都受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具有新的思想,都精通西欧各国的人文主义文学,都对英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十六世纪中期,不到十年的时间,他们就创作了许多戏剧作品,形成了英国的民族戏剧,把英国戏剧提高到伟大艺术的高度。“大学才子”作家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集团,他们之间思想上的区别形成了两个基本流派,即贵族派和人民派。最主要的“大学才子”作家有李雷、格林、基德、马洛等。李雷(1553-1606)是贵族倾向的典型代表,在他的喜剧中有着明显的奉承伊丽莎白女王的描写;他在创作方面的重大改革就是用散本来写剧本。格林(1558-1592)最重要的剧本是《乔治·格林,威克菲家畜系留场看守人》(1592),它是英国人文主义戏剧中平民主义倾向的卓越表现。基德(1558-1594)的《西班牙悲剧》(1589),是“流血悲剧”体裁的典型代表,剧中写了大量的暴行与凶杀。马洛(1564-1593)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先驱者,他一共创作了七部戏剧,最有名的为《浮土德博士的悲剧》(1589)。这出悲剧以德国民间关于浮士德的传说为题材,表现了肯定知识的伟大作用和追求世俗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想。马洛的戏剧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打破了传统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成功地运用了无韵诗体,为莎士比亚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文学
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风云初记》
慧百科 • 
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风云初记》《风云初记》以滹沱河两岸的子午镇和五龙堂为背景,以高、吴、田、蒋四姓五家的关系为线索,描写抗日战争初期冀中平原上各个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展示出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抗日武装,组织抗日政权的伟大斗争精神和爱国思想。
还没账号?马上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已有账号?快去登录>>

注册

获取验证码